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,在19世纪时期,中国正致力于推广自由平等的思想。然而,要在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面前倡导这些新理念,并非易事。那时,传统的封建思想深植于民众心中,难以撼动。即使到了中期,很多地方依然在使用古老而残忍的惩罚方式,如浸猪笼等。虽然这样的刑罚对于人们而言显得极其残酷,但当时的官员们往往选择沉默,心态上视其为“听听”便算了。在那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,试图打破这些传统观念,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。
说到当时的欧美文化和艺术,国内几乎无人能够接受。虽然国内对新思想的抵触情绪浓厚,但中国最早的模特却在上海美专悄然兴起,成为那个时代少数能够了解与接受外来艺术形式的人之一。妇女作为模特的出现,虽然在画家们学习绘画时不可或缺,但那时的模特和现在的固定材质模特不同,绝大多数是由真实的人担任,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细腻。
然而,在当时,类似的艺术表现方式难以被大众所理解,模特的存在,甚至连传统意义上的模特都会被社会视为不光彩。慈禧太后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外国女性的穿着,认为她们“举止不检”,让手臂和肩膀裸露在外,这无不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封建思维有多么根深蒂固。在这个背景下,敢于追求新思想的开创者正是刘海粟。出身于一个较为优越的家庭的他,自小接触到的思想与普通人有所不同,特别是一些先进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他。
从小,刘海粟便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,并在其后的人生中始终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学习。他最终将当时西方的艺术形式与本土的绘画风格融会贯通,于1912年成立了上海图画美术学院,并于1914年开设了模特写生课。这一开放思想的尝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并非寻常之举,如果没有广博的见识,根本无法想象会有这样的尝试,这一课程的开办也引发了不小的轰动。然而,在最初的阶段,由于社会的封建思想,刘海粟根本无法找到愿意担任模特的人。
当她开始展现作品时,社会上涌现出的各种声讨和道德指责不绝于耳,许多人公然表示对她的反感,指责她品德败坏。尽管面临种种质疑与骂声,刘海粟却始终没有稍显妥协。时光荏苒,六年间出现了一位名叫陈晓君的女性,她表示愿意担任模特,认为这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,能够帮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艺术魅力。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,正是希望能够尽早冲破束缚在传统观念之上的桎梏。在第一次作为模特时,她因紧张而几度晕倒,面对众多期待的学生,各种情绪交织。每次绘画开始之前,刘海粟和她的老师们都要向陈晓君深深鞠躬,感谢她所做出的非凡贡献,这样的敬意彰显了对艺术奋斗者的不懈尊重与赞赏。